close

聊聊「自然酒」與現代農業

撰文:S.Nung

「你要給孩子吃棒棒糖還是真正的食物?」
 

現代葡萄酒就像是現代人的飲食已經沒什麼是從土地上生產出來了,合成的食物與添加物成為了我們今日的主食,超級細菌、癌症與精神疾病快速增加,每日的飲食已經變成一種自殺劑。反思之人當然會想方設法讓自己健康,就像今日的農業也開始改變,自經歷了1960年代開始的毀滅性破壞後......

若用今時的人類來比喻,
1. Organic/有機農法:一群吃維他命保健,喜愛上健身房的人。
2. Biodynamic/生物自然動力法:偏好特殊秘方(尿聊、草藥等)、喜愛瑜伽等神秘學養生法。(在此用生物動力法與自然農法區別)
3. Natural wine/自然酒,亦有寫做Nature wine:與自然交流,享受生活,吃真正食物的一群人。


最大的迷思在於「自然酒」(自然農法)常常與「傳統農法」混淆。

傳統農法:反對機械與過度人工干預,比如堅持用腳踩破皮、陶甕或蛋形水泥槽發酵,但想法上並非對於環境友善!
另一方面來說,幾千年來的傳統農法,包含葡萄與其他農作反而是造成氣候變遷的元兇,放火燒林增加農地、大量開墾釋放地表的固定碳,單一化農作破壞生態平衡,以及大規模圈養牲畜造成超級病菌生成。我們的食物來源因而改變,穀物及蔬果無法有效獲得均衡養分與微量元素;禽類、牲口選育後被圈養無法接觸土地、陽光,被大量餵食加工飼料。結果是食物變得乏味、營養不足,而需要添加更多的化學調味品與營養劑,人類不僅吃得不好,還變得更不健康(失智症、憂鬱症、早發型癌症人口迅速增加)。

有機農法與生物動力法看似一股改善環境的清流,但實則不然,在法定規範與實際做業下只保障了一部分農園的健康性,但後續的釀製卻無從管理(人工酵母、100%、200%新桶?)又有多少商人只是扛著這金字招牌賺錢呢?

 

目前對於自然酒尚無定義與規範!

自然酒應該是什麼?對於我來說並不是對於「科學」與「現代技術」的限制(傳統農法所思),而是選擇對於環境真正好的一種做法,包含了三個環節來維護「生物性」,

1. 葡萄園:維護生物多樣性。不採用化學藥劑抗生與機器作業(破壞葡萄藤的健康與土壤填實),最理想的做法是「混合農林牧」(agro-silvo-pastoral,混栽不同作物與林木共生,放牧動物產生自然肥、踩壓雜草增加腐植質,這樣的系統會達成一種平衡,最小化病蟲害(指標型作物另可幫助病蟲害管理),並且有很高的單位面積產量及生產品質。

2. 釀造:維持發酵槽與培養槽中的生物性,包含天然酵母、酵母輪替、有機質與微量元素等。

3. 裝瓶:瓶中的生物性。綜合益菌可幫助酒有更好的熟成、抗氧化與抗腐敗。人體內(尤其是腸道)充滿了各種細菌與人體共生,增加抵抗力,如果把這些細菌殺死,人也活不成了,酒難道不是如此?

 

「抗生素如救世主般降世,人類後來才知道是毀滅世界的魔鬼。」
 




「現代葡萄酒確實美味,但少了點什麼......」


好酒講究「風土」,那麼風土是什麼呢?

風土應該表現出區域的特性,包含氣候環境、地理特性、土壤、生物系統(菌種、酵母與週邊植物等)、人文與飲食風格。而飲食習慣才是真正決定釀酒風格的主因!

我們了解氣候與氣象的差異,那麼問問大家「年份差異」可否代表一個產區的風土呢?

全年度的大致氣候狀況 VS 短暫的氣象破壞,誰又能代表「年份」(Vintage)?

這裡沒有正確答案...... 假定以下情況,

1. 今年一整年的氣候穩定,結果良好,而採收前將來一場大雨,肯定會稀釋葡萄,但葡萄的「物理成熟」(酚類)仍不足,是要採取:
   (1) 提早採收,釀出的酒帶有青味。
   (2) 不管它,因為法定規範,釀出的酒味道單薄,甚至帶點霉味。
   (3) 採用塑料覆蓋遮雨,釀出的酒風味可口,但因不符規範,無法冠上產區名稱銷售。
以上何款酒會比較屬於該區的風土風味呢?

2. 今年一整年水氣與降雨不足,但法定規範禁止灌溉,那麼農夫該任由葡萄枯死,還是給予適量灌溉救助呢?而灌溉產出的酒是否能代表該年份特性?

3. 夏季來了一場冰雹,但好巧不巧地全打在隔壁老王家的葡萄上,那麼是我家的葡萄比較代表今年的年份特性,還是老王家的葡萄呢?

這裡點出的問題是年份特性的意義為何?還有我想接著討論的「人工干預」。

 

故事還沒說完,

年份差異確實存在。

觀察各年度的年份報告,卻像電視上的命理分析,講得似乎有所不同,但結果又都好得差不多,如果下雨也好,乾燥也好,那麼年份報告還有意義嗎?
從何時開始我們買酒要研究年份表?像股票一樣做分析、研究專家報告。而年份差異好像又代表著不同葡萄酒的個性,各有美妙之處。如果離開波爾多這塊土地,在全世界多數產酒國家及其產地,年份差異又彷彿變得無關緊要了。

年份差異其實是一種行銷術語!

就是因為沒有好的風土,才需要強調「Blending」(調配),分所謂的一、二軍,採用100%新桶熟成,做很多的工序來幫助釀酒。波爾多曾有荷蘭人幫忙整地,河口處大幅種植防風林(近年因為園地拓展還砍掉很多),需要搬石頭來幫葡萄熟成,有全球一流的釀酒與農業學校,研發出許多高科技設備進行葡萄篩選、壓榨與釀製。
而事實上波爾多就是因為氣候條件不好,才這麼強調年份差異,波爾多酒說穿了就是集技術與科學大成的葡萄酒,創造出一種「波爾多風格」影響了新世界酒風;不該有所謂的新舊世界差異,只有波爾多風格與區域性風格二種,就如「全球化」與「在地化」一般。
但客觀來說,沒有波爾多就不會有今日的葡萄酒盛況;沒有二戰也沒有今日的電腦與便捷的網路時代。波爾多並非全然劣等風土,Graves區域確有獨特地貌生產出優異白酒與貴腐甜酒,右岸Petrus酒莊特殊的「膨脹型黏土」讓Merlot葡萄酒獨冠波爾多。


回歸主題,

自然酒不該全然地限制人為干預與科學,也不是單單用不用二氧化硫這麼簡單(如果是火成岩地塊,會有大量自然硫進入酒中),而是選擇對於環境友善的一種做法。自然農人關心的是生態更多於酒款的銷售。酒確實可以自然生成,但合理的人為處置如不破壞自然,又能讓酒美味,那何不為之。

1. 葡萄園管理:
  (1) 防治性覆蓋,如擋雨、冰雹、太陽灼曬。
  (2) 撒水系統。可防止葡萄結凍、春季霜害與乾旱。
  (3) 葡萄整枝、架式與砧木選擇等。

2. 釀造製程:
  (1) 葡萄採摘後的低溫處理(保鮮)。
  (2) 機器篩選(電眼、風動、振動......)。
  (3) 氣動式壓榨機。(*上述二點證實機器做得比人好,也不會破壞環境,那為何堅持採用人工揀選與人腳踩葡萄呢?)
  (4) 換桶、攪桶、淋皮、放血法等,增加風味。重點在於不破壞天然酵母以及木桶過度影響酒體。

3. 裝瓶與瓶中熟成:
 (1) 淨化/澄清、安定化,還是有很多做法可以維持酒中的生物性,並且讓葡萄酒穩定與看起來美觀一點,並非得要堅持不過濾、不除渣才叫天然。
(2) 採用軟木塞封瓶。一來旋轉蓋與合成塞不環保,二來要保持酒中的生物性與熟成需可透氧材質。
(3) 使用輕量化酒瓶與可分解材質的包裝材料。

結論,現代農業技術與科學絕對可與生態保育結合,二者平衡,並且讓土地回復生機,產生良好的氣象循環,改善環境。而我們真正能做的是推廣正確觀念,選擇正確的產品,挑選葡萄酒時,與其看專家評分及年份報告,不如多了解一下酒莊的生產與釀造環境,當然還得讓你覺得好喝且合理的價錢。

 

我們確實可以改變環境,只要你願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斟酌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