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當一個人喝葡萄酒到了一種接近走火入魔的境界時,香氣與口感只能成為膚淺的感官享受。除了永無止境的知識以外,總是會有許多意想不到的挑戰躲在某個黑暗角落裡,等待適當的時機偷襲你/妳。好朋友Mark MW-to-be曾經在課堂上問大家買酒時是如何挑酒的:是看產區還是看品種? 有舉手的差不多各半,沒舉手的可能中、英文都不好。

1. 產區

研究產區其實就是討論風土:氣候溫度、地形面向與土壤地質,往往都是狂熱份子喜歡鑽研的領域。無論是新、舊世界,都有代表性的葡萄酒產區:例如美國加州的Napa Valley和法國波爾多的左岸。不過,真的有酒莊可以釀出代表產區風格的酒款嗎?如果"微氣候"的概念可以成立,那所謂的"典型"風格又是什麼呢?

2. 年份

"好年份、壞年份",真的有那麼重要嗎? 一般消費者又喝得出差別嗎?? 在氣候不穩、收成不佳的年份裡,真的會有酒莊/釀酒師選擇釀製品質相對不穩的葡萄酒來打爛自己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名聲嗎??? 常看到有些人在買酒前,會查詢年份表,當個"聰明"的消費者,大家都好棒棒、好厲害喔!還有一點,好多人喜歡喝老酒,是嫌中藥吃不夠多嗎?!

3. 品種

每個葡萄品種都有屬於自己的特性:酸度、甜度、單寧跟香氣都有細微的差別。以葡萄酒的方式呈現,這些差別就相對明顯多了。國際品種通常會是許多初學者的切入點,而玩家級的愛好者則是享受原生或是稀有品種所帶來的樂趣。不過說真的,澳洲不是只有Shiraz、南非也不只有Pinotage。

4. 價格

這個應該已經被講爛了吧:平價的不見得難喝,貴的你/妳也喝不懂。許多來台宣傳的莊主/釀酒師/酒莊代表常會"稱讚"台灣人很有品味、喝得很好,因為葡萄酒本來就是日常生活中的飲品,真的要在重要場合才會偶爾看見高價酒款。不過在台灣,許多人把高價酒當水喝,常常一支酒就是一般老百姓一個月的薪水。

5. 品牌

台灣人的品牌忠誠度很高,尤其針對名牌。以葡萄酒來說,名牌的定義可以很廣:小至地塊、酒莊,大至國家、風格,當然也可以包含知名酒評的推薦與每年都會公佈的百大酒款。波爾多的級數酒莊、義大利的Super Tuscans、加州膜拜酒、德國TBA、加拿大冰酒等等,都是耳熟能詳的名牌酒。手提名牌包、身穿名牌衣,用著五千元的手工杯、喝著五萬元的葡萄酒,台灣怎麼會是鬼島呢?!

葡萄酒喝的越多,越突顯自己的渺小與無知。記得有次在某個聚會中,一位同桌的"資深"酒友喝了一口杯中酒,看著酒標說:"沒錯! 葡萄牙就是這個味道!" 一個國家這麼大,可以被一支酒的味道所代表?! 還有一次,在南部某知名社團的尾牙活動中,聽到站在隔壁攤位的一位年輕小姐看著酒標說:"我就知道是老藤,我好愛老藤的味道!" 老藤到底是什麼味道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斟酌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